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可以制成多种豆类制品;同时也可作为饲料,因其蛋白质含量高,饲料用量大,使得我国大豆消耗量增多。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、产量与出口量曾居世界之首,但近些年由于美国、巴西、阿根廷等国家大豆发展速度远超中国,这些国家在国际大豆市场的占比越来越大。和国外相比,我国大豆品种的产量还不高。另外,我国的大豆产品含油量要比国外同类型的大豆低,加工相对效益也较低,和同类型的国外进口产品相比,在市场竞争方面并不占优势。
我国当前大豆种植形势
从我国目前的大豆种植形势来看,大豆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。尽管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,但主要依赖于进口。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,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种植面积来扩大大豆生产的可能性不大。因此,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对大豆产品的需求,大豆种植产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和质量。只有提高我国大豆的单产水平,才能提升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。
大豆育种的首要目标是实现高产稳产。与国外主要的大豆生产国相比,我国大豆的单产还有很大的差距。当前的大豆育种工作除了应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和鉴定技术外,还应充分利用现代育种技术,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挖掘大豆资源的遗传潜力。
现代育种技术助力大豆发展
理想株型育种技术:理想株型育种是提升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。首先,叶片不能过大,因为大叶片品种中下部叶片受光条件差,光合作用能力减弱,容易造成田间荫蔽,加重病虫害。其次,干籽粒不能过大,百粒重一般不超过25克,大籽粒品种通常也是大叶片品种,需要更多水分和肥料,这不符低碳农业的要求。同时需要重视主茎结荚型品种选育,适合密植,有利于提高群体发育整齐度和成熟一致性。并且,秆要强壮以抗倒伏,同时株高要适中,不能过高以免倒伏,也不能过低以免有效节数和荚数不足。育种新目标是培育壮秆、抗倒、小叶、小粒或中粒、主茎结荚、株高75~90厘米的大豆品种,通过密植栽培来提高产量。
传统常规育种结合分子育种技术:常规育种主要依赖育种家的经验进行表型选择,分子育种则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改良植物的遗传物质。将两者结合,更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,有利于品种研发与开发。
配套栽培技术: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根据其生理特性,改革耕作和施肥技术,调整种植方式,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,以发挥最大群体生产潜力。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、合理密植、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。大豆产量受气候条件、降水量、土壤肥力和地形地势等多种自然环境因素影响。为实现大豆高产,需培育主茎结荚型材料,重点关注小叶、主茎结荚、茎秆强壮的材料,并采用密植型品种选择。提高大豆产量需以优质新品种和先进栽培模式为基础,将育种、栽培、生理生化、植物营养、病虫草害防治、农机具及环境条件等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。通过品种建立高产群体株型基础,通过促控措施调节株型发展与理想群体结构来实现大豆高产。